陜北高原,山巒連綿,溝壑縱橫。9月13日,記者走進位于陜西省延安市寶塔區蟠龍鎮的華龍煤礦——這座礦井自2019年起,便由淮北礦業集團西北分公司實行整體托管,設計年生產能力300萬噸,現有集團職工600余人。

午后陽光暖意融融,灑進職工公寓。54歲的職工王守軍正倚坐窗前,一邊翻閱雜志,一邊品著熱茶,享受愜意的時光。明年4月,他將光榮退休。回溯職業生涯,王守軍于2016年從蘆嶺礦調往西北,先后在寧夏王洼、山西靈石等項目部工作過,早已把西北大地當成了自己的家。“這十年打拼路,多虧淮礦做靠山我們才能有穩定的工作崗位和不錯的工資收入,心里特別踏實。”他感慨道。
時間撥回2014年,彼時煤炭市場形勢嚴峻,集團實施“走出去”戰略,第一批開拓者懷揣使命與憧憬,遠赴西北大地。初到異鄉,陌生的環境、迥異的氣候讓人不由思念家鄉,身后是千里之外的家人更添牽掛。回憶起最初的日子,老職工們印象深刻:“那時礦區基礎設施還不完善,住的板房冬天漏風、夏天悶熱,想吃口家鄉菜都成了難事兒。”即便條件艱苦,卻沒有一個人選擇退縮——大家深知,這是“走出去”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為了企業長遠發展必須跨過這道坎,幸福生活要靠自己奮斗爭取。
如今的華龍煤礦,早已換了新模樣,礦井安全生產標準化水平比托管前有了大幅提升,得到當地政府及行管部門的充分肯定,每年為地方和業主創收數十億元,帶動周邊村民致富。走進職工食堂,菜品豐富多樣,不僅能讓職工吃得飽,更能吃得實惠、吃得可口。近年來,華龍煤礦始終將“家文化”建設放在心上、落在實處,從優化職工宿舍分配、安裝凈水器與熱水器,到打造干凈明亮的食堂;從建成集休閑與健身于一體的文體活動中心、開設專業心理咨詢室,到開展“星級職工”評選、組織主題演講活動;從主動為職工協調子女上學難題,到提前為外地職工預訂探親車票……每一個細節,都透著“以職工為中心”的溫情。談及對華龍煤礦的感情,礦辦公室負責人李龍飛笑著指向辦公桌上的盆栽:“你瞧這盆綠蘿,是我從老家帶來的,現在長得多茂盛!在這兒待久了,早就把這里當成第二個家了。”
職工們逐步把異鄉當作家鄉的心路歷程,正是淮北礦業集團“走出去”托管戰略成功的秘訣。自2016年開啟托管征程以來,淮北礦業集團西北分公司便將“建家”作為扎根大西北的根基,致力于讓每一座托管礦井,都成為職工安心工作、舒心生活的“溫暖港灣”。正是這一個個“小家”的溫情匯聚,讓廣大干部職工在西北大地深深扎根,從最初的“立足未穩”,到如今的“蓬勃發展”,淮北礦業集團不僅書寫了托管戰略的亮眼答卷,更奏響了企業發展與職工幸福同頻共振的和諧樂章。
記者手記
踏破戈壁拓新局
車輪碾過沙土,秋風拍打車窗。
9月11日至16日,淮北礦業傳媒科技公司報臺記者跨越五省區、輾轉五千里,深入西北分公司禾草溝煤礦、華龍煤礦及成達公司陶忽圖煤礦采訪,在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與一望無垠的大漠戈壁,探尋淮礦人“開疆拓土、強基筑夢”的精神密碼。
回望來時創業路,步履維艱。2014年,煤炭“黃金十年”結束,企業迎來寒冬,經營數據持續下降、資源枯竭礦井面臨關閉、數萬名職工需要安置,第一批淮礦人背起行囊、背井離鄉,拉開了“闖西北”的艱難創業帷幕。
春天他們與漫天黃土為伴,夏天頂著高原的驕陽。沒有宿舍,他們住過廢棄的窯洞,自己動手搭起簡易的板房;沒有食堂,他們自力更生,一口大鍋、一摞碗建起了露天食堂。
十余年間,淮礦人的足跡遍布陜西、山西、甘肅、內蒙古、新疆、寧夏等省區,從茫茫戈壁到蒼蒼草原,從百里秦川到千里太行,先后部分或整體托管 10余對礦井。他們用雙腳丈量土地,用雙手破解難題,將“艱苦創新業、開拓爭一流”的企業精神刻進每一寸奮斗的足跡里。
“托管不是‘守攤子’,而是要把淮礦標準種進西北的土里。”這是淮礦人扎根西北的信念。駕車繼續向北,從安塞到靖邊,穿過無定河,成達公司陶忽圖煤礦98.8米高的主井井塔在大漠戈壁中拔地而起,成為納林河畔最醒目的地標——標志著淮礦人真正在西北大地上安了家、落了戶。
從托管礦井的提質增效到新建礦井的攻堅克難,屬于淮礦人的故事仍將在這里繼續,他們正帶著刻在骨子里的精細與堅韌,在西北荒漠中澆灌希望。他們的汗水滴落黃土、滲入戈壁,正書寫著屬于淮北礦業集團的西北傳奇,讓“第二故鄉”在奮斗中煥發勃勃生機。
(審核:王家杏 責編:尹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