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花園、花海、花香與安全高效生產中的礦井、礦車、礦工同頻共振、融為一體時,傳統煤炭企業與綠色發展深度融合帶來的美景變化觸手可及,這是許疃礦當前生態文明的生動寫照。

根治生態“痛點”,曾經的“瘡疤”變“美景”
冬日暖陽,徜徉在許疃礦后場區,目光所至,樹木仍然蔥蘢、綠草依然茵茵。下了班的職工有的三三兩兩在散步,有的駐足拍照。“你看現在這里的生態環境多好,以前這里可是一座矸石山,路也不好走,可以說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一名在漫步的職工說。
2021年以來,許疃礦將綠色礦山建設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面對歷史遺留的3萬多平方米露天矸石山,面對68000立方米河溝污水治理和清理清淤,怎么辦?怎么干?這是當時擺在礦井面前必須作答、更必須答好的一道必答題。
緊盯矸石山消除、淋溶水排放、后場區環境整治等重點問題和雨污分流、道路揚塵、排水管網改造等“隱性”問題,建立24小時全天候動態監督機制,制定工作推進日匯報、重點工程周調度、整體協調月推進等十余項切實可行的舉措,全面吹響逐綠前行、向綠而興的沖鋒號。
在全面消除矸石山基礎上,修建使用面積7500平方米矸石大棚,實現矸石封閉存儲,配套噴霧降塵、汽車噴淋裝置,徹底解決矸石露天堆放和揚塵問題。
實施雨污分流工程,實現礦內污水零外排,促進礦井周邊生態修復。修整道路近6000米,徹底解決礦井周邊“雨天污水多、晴天揚塵大”的問題……通過全方位的環境整治提升,礦井環境“由黑轉綠”,生態化的改造也讓礦井周邊從“灰頭土臉”變為“鳥語花香”的綠色花園。
出門有綠茵,歸途伴花香。當前,推窗見景、出門踏青的生產生活環境成為了“網紅地”,吸引著礦井職工和周邊村鎮群眾紛紛“打卡”,礦區變景區,曾經的“瘡疤”變“美景”。
啟動低碳引擎,發展向“綠”生活向“美”
“生態”是一支筆,能夠畫出職工幸福的綠色生活,也能夠畫出企業高質量發展的綠色畫卷。
近年來,許疃礦將綠色發展貫穿于高質量發展肌理,從井上到井下,從生產到生活,一幅幅“礦在綠中、人在景中”的生態畫卷,正以蓬勃的生命力徐徐鋪展。
2024年煤炭回采率達81.5%;瓦斯抽采純量突破1279萬立方米,抽采率70.8%,將安全隱患轉化為清潔能源;244萬噸礦井水經深度處理后全部達標排放,實現“取之于自然,還之于自然”的生態閉環。
3000余畝沉陷區土地重煥生機,800余畝復墾農田麥浪翻滾;年度天然氣使用量同比減少30余萬立方米,直接節省成本超200萬元;正在施工的低濃度瓦斯CCER項目即將建成,投入使用后年利用瓦斯純量約300萬立方米,減排5.1萬噸二氧化碳,每年節約標準煤超2000噸……護綠、擴綠、興綠,“十四五”期間,礦井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讓生態之美、發展之美、生活之美持續呈現。
“礦井將完善的制度體系作為礦井綠色發展的屏障,堅持以‘嚴’的態度用好考核‘指揮棒’。”礦經營副礦長韓津介紹說,礦井在生態環保監督方面,借鑒數字管理經驗,整合資源監測、巡護記錄、應急處置等功能,實現“天上看、地上查、網上管”的立體化管控模式。
做足綠色文章,推動生態顏值、經濟價值、民生福祉同頻躍升。許疃礦正以奮斗為筆、生態為墨,在高質量的藍圖上揮毫潑墨,奮力續寫綠色低碳發展新的華彩篇章。
(審核:韓津 責編:劉夢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