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山“光谷” 故事多多
——記楊莊礦弱電工作室的“土專家”們
《中國煤炭報》(5月15日5版頭條)
●鄭洪光 王桂林
湖北武漢的“光谷”以研發高新科技,創造巨額財富而馳名海內外。在淮北礦業集團楊莊礦,也有一個被職工們親切地稱為“光谷”的地方——礦山老機電大院。
這是一個曾經廢棄的院子,8名來自機電、運輸、機修、保運等不同單位卻擁有共同興趣的礦山“土專家”、“技術大拿”和“金藍領”自發地組成團隊,來到這里,建立了弱電工作室。他們每周五下午和周六上午“雷打不動”,聚在一起,共同研究礦井弱電系統各種科研課題,重點對因小問題而不能使用的對講機、集控箱、語音信號、巷道燈、電源模塊、開關插件、電機綜合保護器等進行修復,讓它們“起死回生”,重新“服役”于井下,減少新設備的投入。
該工作室自2014年3月成立以來,已為礦井節約資金100多萬元。
“掌門人”是“女漢子”
作為弱電工作室的“掌門人”,徐慶園的女兒身讓人感到意外。
身材嬌小的徐慶園最愛穿高跟鞋,但自從來到楊莊礦機電系統工作,就徹底告別了高跟鞋。因為她行走的速度非常快,穿高跟鞋礙事。
徐慶園很忙,她要跑往各單位核實設備的使用情況;編制科研課題、總結梳理科研成果;跑現場,了解設備出現故障的原因;有時還要跑設備廠家……她就像一個旋轉的陀螺,不停地奔波、核對、記錄,準確掌握全礦弱電設備、配件的第一手資料。
在弱電設備、配件投入使用過程中,常常會碰到一些易損壞、易出問題的配件,這不僅增加礦上的資金投入,而且影響礦上的安全生產。徐慶園把目光對準了這個課題,和小組成員們加強技術研究與革新改造。
2014年,井下使用的無極繩絞車手持機經常出現信號差、易損壞的情況。對此,徐慶園把自己關在“光谷”的辦公室里整整兩天,對照圖紙和原件進行詳細分析測算,大膽進行技術改造,嘗試將手持機芯片焊點進行調整和重新加固,此舉解決了手持機信號差的問題,其壞損率也大幅下降。僅此一個小改造,每年就可為礦上節省資金4萬余元。
一鳴驚人“狀元郎”
作為“光谷”里唯一的一名集團“勞動模范”,吳延礦有著淮北礦業集團電機車修配工“技術狀元”、全國第五屆技能競賽電機車修配工優秀選手的“硬功底”。
2013年,該礦新安裝液壓傳動式電滾籠,安裝完畢后,無論怎樣調試都不“走鉤”,這下可急壞了區領導和廠家人員。碰巧那天吳延礦上中班,便主動請纓。隊長說:“廠家都搞不好,你能行嗎?不過你去看看也好,最起碼你也能學點東西。”聽了廠家人員的描述后,吳延礦用心觀察了整個供電系統,發現這套泵站的電磁閥是直流電磁閥,而控制電磁閥的電源輸出都是交流電。他利用自學的無線電知識,給電源加上一個橋式整流器,電磁閥啟動,電滾籠“走鉤”了。吳延礦在區里從此一鳴驚人。
在通過技工等級鑒定考試成為一名工人技師后,區里任命吳延礦為機電班班長,擔子越重,他越是嚴格要求自己,刻苦鉆研技術,努力在安全生產中實現創新創效。
“崔家軍”品牌響當當
作為主管礦山“四大件”工作的“CEO”,崔淮北是個大忙人。
由于煤礦機械化程度的提高,礦井原煤產量屢創新高,當時設計年產量只有90萬噸的主井已遠遠不能滿足生產要求,電控系統改造迫在眉睫。崔淮北充分利用所學知識并請教有關專家,計算出改造設備的各種技術參數,進行設備的選型,接著對高壓電動機、高壓換向柜和八部加速柜及限流電阻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造。崔淮北吃住在礦上半個多月,配合廠家進行安裝、調試。這次改造還增加了一套高壓變頻系統,使變頻系統與原工頻系統在關鍵時刻能相互切換,互為備用。重新升級改造的主井提升系統在接下來的生產提升過程中大顯神威,原煤產量穩步提高。
崔淮北淺顯易懂、深入淺出的教學方法使工友們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熟練掌握設備的性能、原理,直至獨當一面。
作為“光谷”的一員,崔淮北樂于向大家請教,然后“現學現賣”,教給自己的徒弟們。區里的好多機電工都從他那學到不少真本事,“崔家軍”成了楊莊礦機電系統響當當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