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陸續收到礦區干部職工的建言獻策,今天刊登第二部分,歡迎大家繼續參與討論。感想和建議(三言兩語都可以)請通過電子郵件發至aq365@hbcoal.com(內網郵箱)或hbkywz@163.com(外部郵箱)。還可以加入QQ群44524783(淮北礦業網站)參加討論。
臨渙選煤廠西區機電車間陳帥 建言
當前,受外部環境影響淮北礦業正處于困難之中;我們應首先將全體職工思想上武裝起來,消除為難、悲觀的情緒,樹立必勝的信念。淮北礦業要樹立“開源節流、實現效益最大”這一核心。
開源:淮北礦業最大財富在于人力資源,我們逐步分析組織優秀技術和技能人才外出,將外出的步伐邁大點;評估風險,廣開源頭之門。針對現在煤炭市場不景氣,我們應不拘一格,拓展外出渠道,將周邊上下游行業廣泛推進勞務輸出和技術承包,最大限度增加收入的源頭。
節流:作為一名基層的管技人員,我認為我們在節流上有很多文章可做。我們可以創新思維,開拓工作思路;正如我們正在做的,設計出重型刮板機的靈活附加跑道技術改造,可以大程度節約刮板使用費用二十余萬;我們將廢舊進口壓風機冷卻器自主配有機酸清洗,實現進口備件的重復使用,僅此一項每年可節約數十萬。此外,我們不拘一格重視廣大職工的智慧,挖掘出各項微節約,我們號召職工將家庭廢舊衣物整理起來,集中扎拖把等衛生工具。節流就是這樣需要我們的智慧和魄力。
·淮北-古<*23856324@qq.com>
在全國煤炭行業疲軟,經濟蕭條的現狀下,礦井經營已經到了十分困難的時期,控制成本投入,節支降耗,科學管理,做好“人”的文章,是當務之急必行之路。作為我們淮北礦業一個大型的國企,怎樣才能較好的脫困?本人有此下幾點建議,僅供參考:
1、 走出國企模式,擺脫陳舊思想,像私企管理學習,在人員崗位上大做文章。科學合理設置人員崗位,壓縮管理人員數,減少地面和機關定崗數以及井下個別輔助崗位。無論是集團公司機關或者是礦井單位,年薪者或中層領導應控制一定數目,至少可以縮減1/4人員,把一些不作為的管理崗位取消,礙于影響,這里就不說明哪些崗位了;地面勤雜人員可以減少;機關科室在政工團方面可以再減少人員;有些井下個別輔助崗位可以減少人員。如此這樣,每年可以在工資報酬方面節省非常大。
2、 削減公車。中央和地方早已執行削減公車配置量,我們企業在目前困難的局面也應該如此,并且要做到大批的削減。集團公司只留幾部主要領導人的專車,再留幾部中巴車作為下基層礦井全體乘坐,其它中層領導可以給予車補或者打車報銷,讓其自行坐車。礦井單位也是如此,只留2部主要領導的專車,2部面包車,副礦和副總給予車補或者打車報銷。如此這樣,不僅可以減少大批司機的工資,同時也節省了大量的車輛成本。
111shanjianda123@163.com建言:
讓礦區青年“有夢想、有機會、有奮斗”
在煤炭行業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集團公司取消每1-2年的正常機關選拔考試,本意可能是為了嚴格控制公司機關單位人員編制數量,但是此舉真正能起到多大的效果,實在讓人擔憂。自古以來,歷史上越是在困難的時候,越是要通過正常渠道,通過“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選拔優秀的人才充實到關鍵的崗位,這樣才能通過人才優勢解決嚴峻形勢,如果說緊緊只是為了控制機關人員來取消公開選拔,就會使礦區青年失去競爭的平臺和機會,猶如我國歷史上文化事件一樣,多少有志青年失去成才的機會,國家發展幾乎停滯,對一個國家而言,更是毀滅性的打擊,使我國各項事業嚴重滯后。以古為鏡可以見興衰,一個企業的建設尤其如此,其危害將影響深遠:
其一,將堵塞人才的上升渠道,使礦區青年失去機會和活力,大大消弱青年的奮斗激情。
其二,現有機關人員將失去競爭的緊迫感,整體渾渾噩噩,工作沒有壓力,落實問題沒有力度,部分甚至存在不作為、亂作為現象,與集團公司“大跨越、大發展”戰略相違背。
其三、在安全管理上、技術更新上及經營上將會使企業停滯,因為人才資源才是最大的資源,使用和盤活好將會發揮出不可估量的力量。
可以采取以下幾點措施及時進行糾正
一、要有長效的管理機制
制定完善的人才選撥機制,作為一項制度長期執行下去,并上升至公司戰略。每一年或半年舉行一次公開選撥考試,如每年的高考和國家公務員選撥考試一樣,實現公開、透明,無論任何時候都不可廢棄,職位可多可少,由集團公司組織部門進行統一協調管理。
二、要有科學的過程控制和監督
在選撥考試的出題上更加科學性和選拔性。可聘請外地專家進行出題,本公司不參與出題、閱卷、面試各個環節,只負責考察和公示,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實現真正公平和公正。
三、要有鐵的紀律和“手腕”
制定嚴格的懲處辦法。對“打招呼、走后門”現象進行嚴厲打擊。可效仿安全事故責任追究一樣,對相關領導進行問責及行政處理。
以上僅是個人的建議,希望集團公司百年基業長青。真正實現“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的人才機制,盤活人資資源,保證礦區長治久安,使每位礦區青年“有夢想、有機會、有奮斗”。
(責任編輯 徐成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