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年過半百,工齡32年,卻住在30平方米的小平房里,家徒四壁,生活儉樸。
他,兢兢業業幾十年,依然是一名普通職工,沒有得到一官半職。
然而同樣是他,30年來干著物資采購的“肥差”,經手采購的物資上億元,回絕供應商禮金至少十幾萬元,為企業節省的采購資金數百萬元。他先后獲得了淮北礦業和雷鳴科化公司“五好職工”、“優秀共產黨員”、“優秀技能人才”、“十佳優秀員工”等10多個榮譽稱號. 他就是雷鳴科化公司供應公司物資采購員鄭付國。
一樣的他,物質生活上是清貧的,精神生活上又是極其富有的,這樣的清貧和富有竟能夠完美地在他身上統一起來,讓大家感動和佩服,贏得了干部職工的尊敬和愛戴。
敬業體現價值
1.71米的個頭,黝黑的皮膚,不善言辭,無論大小會議他總是找個不起眼的地方一坐,從不顯山露水,這就是工友們對鄭付國的印象。但每次評選先進,大家總是不約而同地把最寶貴的一票投給鄭付國,面對榮譽和工友們的夸贊,已經55歲的他卻顯得拘謹和靦腆,他總是說:“這些都是我應該做的,是我的本職工作。”
1985年,鄭付國從楊莊礦調到雷鳴科化公司成為水膠炸藥車間的一名操作工。他工作不怕吃苦,勤奮好學,為人厚道,很快贏得了工友們的好評。1987年,雷鳴科化公司供應公司缺少物資采購人員,鄭付國被調到供應公司擔此重任,這一干就是30年。多年來,采購人員換了一茬又一茬,鄭付國卻一次次被挽留下來。
物資采購歷來是大家心目中的“肥差”,很多人找關系托人情想爭取到這個崗位,鄭付國卻認為這個擔子不輕松,直接和錢物打交道,是良心活,擔負的是沉甸甸的責任,來不得半點私心和馬虎。30年來,經他手采購的物資資金達幾千萬元,可他從未出過半點差錯。每月底,他都主動找到公司財務部門,認真核對一個月采購物資、設備的品種規格,做到賬、物相符。八、九十年代,還是國家物資很匱乏的年代,熟人好友找他幫忙找點家庭用的小東西是難免的事。一次,一位很要好的朋友找到鄭付國,想讓他幫找個家里用的水龍頭,被鄭付國斷然回絕了。鄭付國說,庫房里東西都是公家的,是全體職工血汗錢換來的,我個人沒有權力私自送人,領取一個螺絲釘都要按照正規手續辦。時間久了,大家都知道鄭付國是公私分明的人,找他的人自然也就沒有了。
“和鄭付國打過交道的供應商有的敬佩他,說他是難得的好管家,也有的說他‘不懂人情’。供應商偶爾留采購員吃頓飯也是人之常情,但我隨鄭師傅一起工作8年里,從來沒有見過他接受一次請吃。”現在已經是淮北民爆器材公司總經理的段建芳如是說。每年春節前后,鄭付國總是以各種理由拒絕供應商的“好意”。他有自己的理:“吃拿供應商的就不可能理直氣壯地和他們談價格、談質量,出了問題損失的是全公司職工的利益,我要對得起公司的信任和自己的良心。”
鄭付國經常通過網絡或到市場調研,貨比三家競價采購,無論與哪家的供應商談價,他都一分一厘地爭取價格上的優惠。2.5毫米的銅芯線,他硬是磨價從190元一盤,降到了120元一盤;雷管車間用的皮筋,原來按包采購,每包5元錢,一根皮筋約1.5分錢,鄭付國要求供應商按斤計量,通過上稱稱量,比按照包裝購買每個皮筋竟然節省了1分錢,節約了三分之二的支出,別看這不起眼的皮筋,一年下來可為公司節省支出7000元。“我工作23年來,鄭師傅是我遇到最好的人,他業務熟、責任心強,工作任勞任怨,從來不耽誤車間需要的配件……”談到鄭付國,雷管車間機電主任任艷俠打開了話匣子,敬佩之情溢于言表。公司大小配件加起來有1200余種,分別存放在15個庫房,特別是機電方面的配件,型號五花八門。而鄭付國提起各類配件具體型號和存放地點,他總是如數家珍,很快就會找到。凡淘汰下來的機電設備,他總是及時提醒車間機電負責人哪些設備上的配件拆卸下來可能會用到,哪些要妥善保存,不僅為車間節約了材料費用,也解決了部分急用緊缺配件的燃眉之急。
有一次,雷管車間一名技術人員在報材料計劃時,沒有寫明具體型號規格,他感覺不放心,就主動找到車間,要求技術人員和他一起到現場,確定使用地點和規格后再到市場采購。鄭付國常說,細心點就少出差錯。在乳化車間新生產線安裝中,鄭付國按照報送采購單的要求,購回來了屏蔽電纜。誰知,電纜安裝好后卻達不到規定要求,盡管不是鄭付國的責任,但他卻深感內疚。從此,凡報送來的采購計劃單,他都反復推敲,只要有疑問,他都會到現場查看一番。
即便在雙休日也常常看到鄭付國忙碌的身影,在他的眼里,車間什么時候需要配備件,就應該及時主動送到。由于高危產品的特殊性,車間機電檢修一般都趕在雙休,也是機電配件臨時領取最多的時候,只要給鄭付國打一個電話,他總會及時把配件送到車間來。去年冬季,雷管車間真空干燥室急需一個截止閥,恰巧鄭付國出差在外,一般情況下最快也要第二天半夜才能趕回來。可是第二天一大早,鄭付國就把急需的配件送到了車間,讓所有人員無不感動。原來,鄭付國趕回到家時已經是凌晨,他僅休息了3個多小時,天還沒亮就冒著嚴寒趕到市里忙著采購去了。“我們遇到棘手的活,總是先請教鄭師傅,聽聽他的建議心里才感覺踏實。”供應公司黨支部副書記姚敬宇說。鄭付國愛動腦筋,喜歡思考,遇到棘手的難題,他一出馬總能迎刃而解。在田菁豆(生產炸藥用的一種原材料)采購中,曾經發生過失誤事故,為吸取教訓,在今年田菁豆的采購中,領導考慮再三,決定讓原本不負責原材料采購的鄭付國參與進來。接到任務后,鄭付國和采購人員深入到山東菏澤、江蘇鹽城及安徽亳州等地區進行市場調研,不辭辛勞,比質比價,最終購買回了物美價廉的優質田菁豆。
勤儉鑄就品格
了解鄭付國家庭的人,都為他一心為公清廉從業的精神感動不已。他的妻子沒有工作,77歲高齡的老母親體弱多病,孩子從小學讀到大學,全靠他每月微薄的工資收入。如今住的房子,還是10多年前領導考慮到他工作的不便,特意找的30平方米的小屋。鄭付國的老家在阜南縣,老家左鄰右舍早已蓋起了小洋樓,而鄭付國回家仍然住在1992年建成的兩間舊平房內,20多年的風吹雨淋,如今房體都“裂開了嘴”,屋里除了一張床和一個破舊的沙發,連個電視機都沒有。一些好心的老鄉看不過去就開導他:老鄭呀,你就別太死心眼了,哪個采購員干幾年家里不都很殷實,你倒好,讓老婆孩子跟著你受窮!人非草木孰能無情,鄭付國姊妹五人,他在家排行老大,他何嘗不想多掙些錢改善家庭生活。但鄭付國認準一個理,那就是公家的東西半點不能沾。
1978年,正當改革的春風吹遍大江南北,全國農村實行土地承包到戶而歡呼雀躍的喜慶時刻,鄭付國的家里卻發生了不幸的消息,原本在大隊當會計的父親,突發腦溢血病倒在床,家里的頂梁柱瞬間垮塌了,失去了勞動力,也失去了唯一的經濟支柱。母親抱著當時才6歲的妹妹,看著病床上的丈夫和一個個張嘴要吃要喝的孩子,整天以淚洗面,今后的生活該怎么過呀?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當時才16歲的鄭付國選擇了離開學校,放棄學業,幫助母親分擔起了家的重任,10多畝責任田,他和母親沒日沒夜地在地里忙活。為了多掙些錢幫父親看病,給弟弟妹妹改善生活,鄭付國販過大米,也倒賣過生豬,凡能掙錢的他都想去爭取。在本家叔叔的幫助下,他選擇了苦臟累險的煤礦,在鄭付國看來,只要能掙錢養家,再苦再累都認了。
鄭付國從事采購工作后,接觸的錢物也隨之多起來,特別在前些年采購行業風氣不正的大環境下,要是有歪心撈點“外快”,對采購員來說并不是難事,而鄭付國卻始終牢記父親當年在生產隊當會計的家訓:“保管公家的錢財不能有半點私心雜念,公私一定要分明,有了私心,賬就永遠算不清了。”多年來,鄭付國一直用行動牢記著父親的教誨。如今,弟弟妹妹們早已成家立業,他們大都在外承包工程,蓋起了屬于自己的樓房,就連還沒有結婚的侄子也已經在廣州擁有了自己的公司。鄭付國多年困窘的生活讓弟弟妹妹們心疼,但每次邀請鄭付國放棄工作到待遇豐厚的南方時,他都婉言回絕了。他舍不得自己熱愛的企業,他依然堅守在平凡的崗位上,一如既往地做著采購工作,恪守他的為公清廉本色,過著勤儉簡樸的生活。
鄭付國的家里,盡管地方不大,家當卻擺放得井然有序,一間不大的屋子中間隔開,外面擺放著女兒上學時的小床和課桌,里屋是鄭付國和妻子的臥室,廚房僅能容下一個人,但灶臺和墻面干凈整齊,衛生間一個用廢舊的塑料桶改裝成的備用水箱格外顯眼,從家庭的擺設不難看出鄭付國是懂得生活和熱愛生活的人。
“那是2011年的10月1日,我趁著老大國慶放假在家,就讓他帶上我的身份證到衛生所拿藥,一算賬,身上沒有那么多錢,鄭付國給他小妹打電話求助,等他妹妹送錢時看到他在流淚,我知道,孩子是真的沒有錢呀。”現在提起這事,鄭付國的老母親還眼含心疼的淚花。做為人子,鄭付國連給母親買藥的錢都拿不起!然而鄭付國并沒有以此而后悔,更沒有動搖過對企業的忠誠,沒有改變一個共產黨員的初衷。
厚道贏得尊重
“鄭師傅盡管收入不高,但為人處世很實在,他做的事總會讓人感動。”和鄭付國共事多年的同事張琪深有感觸地說。一年冬天,采購員張琪到東北采購物資時,由于不熟悉地點,他邀請鄭付國一同到東北給自己幫忙。東北嚴寒的天氣讓倆人無法適應那里的環境,吃飯時,為了驅寒,鄭付國在嚴寒中足足尋找了40分鐘,最后在一家不起眼的小店購買到了張琪平時喜愛喝的白酒,提起這事張琪至今還深感歉意。
與人相處,鄭付國總是為對方考慮,唯恐給大家帶來麻煩。朋友同事家有事,他總是樂此不疲地忙前忙后,出力出禮,而輪到自己的事他卻捂得嚴嚴實實。他唯一的女兒出嫁、生子時,連多年要好的鄰里朋友都沒有通知。在大家的記憶中,鄭付國總是穿著一雙運動鞋,很少穿皮鞋。鄭付國說:“運動鞋幾十元錢一雙,穿著舒服,走路也快,皮鞋太貴還影響走路速度。”一句樸實的話語體現了他對生活的勤儉,對效率的追求。
一個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而鄭付國30年如一日提前一個半小時到單位,義務打掃衛生間和公共區域衛生,成為了全公司職工的美談。無論春夏秋冬,每天一大早,鄭付國就早早地來到單位,拿起拖把掃帚清掃大院,打掃走廊衛生、打開水、沖刷衛生間,一個人忙得不亦樂乎,等工友們陸續來上班時,鄭付國已經把院內公共區域打掃得干干凈凈。工作一有空閑,他就拿著維修工具,默不作聲地修復著一個個廢舊的木箱,沒有言語,沒有報酬,他把單位當成了自己的家,用辛勤的雙手精心呵護著這里的一草一木……
君子固窮,知足常樂。“清貧”不是貧窮,而是在簡單質樸中體驗心靈的豐盈充實,追求廣闊的精神空間。幾十年來,鄭付國收斂貪婪,抑制非分,用多年的堅持在職業的舞臺上演繹了清貧而又富有的人生歷程,以一名普通黨員的忠誠、清廉、勤奮與奉獻贏得了大家的尊重、信任,贏得了金錢之外的鮮花和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