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一大早,鐵運處供應科烈山倉庫班班長宋谷宇在廚房忙碌,煮稀飯、蒸雞蛋,悉心照顧患有阿爾茨海默癥的父親吃早飯……這是宋谷宇日常的一個瞬間,也是他日復一日踐行“孝老愛親”的一個縮影。
多年來,他從照顧癱瘓在床的母親到患有阿爾茨海默癥的父親,改變的是時間和照顧的人,不變的他對父母深切的愛,養老敬老的美德已融入他的血脈,成為了他的一種本能,他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人間孝義”真諦。
突遭厄運,母親癱瘓在床
2015年,宋谷宇的母親患嚴重的類風濕關節炎,下半身癱瘓,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父親年齡已高,作為家中唯一的兒子,他甘愿挑起了照顧母親的重擔。
為了方便照顧母親飲食起居,他搬到烈山父母家住下,成為癱瘓在床母親的手和腳。每天早上起床做飯,他料理母親吃完飯,洗好碗再去上班。下班后,他給母親按摩,防止肌肉萎縮。對于癱瘓病人來說,床單衣物都要保持干凈,才不會生褥瘡,給母親洗臉洗腳、翻身擦身、端屎端尿,便成為了他每天的固定日程。
因為長期服用激素類藥物,母親的身體開始發胖,到合并肺部感染時,體重最高170多斤。當時,要經常往返家和醫院之間做康復訓練、針灸治療,都是宋谷宇背著母親上樓、下樓,每次上下樓讓宋谷宇累得滿頭大汗。到后期實在背不動時,同事安百平、石壬彪等同事一起用椅子幫忙抬老人下樓。宋谷宇覺得,長期讓同事幫忙也不是辦法,就買了套電梯房,這樣推老人下樓遛彎、曬太陽更加方便。直至2020年,母親安詳去世,身上沒有一處褥瘡,干干凈凈。和母親相關的細節,宋谷宇說來頭頭是道、記憶猶新。
雪上加霜,父親患上阿爾茨海默病
母親離世后,對宋谷宇父親的打擊很大。
2022年的一天,下班回家的宋谷宇沒見到父親,打電話無人接聽。他騎上電瓶車,沿著父親平日遛彎的線路尋找也毫無頭緒。正當焦急萬分的時候,好心人打來電話,才知道父親在烈山高速路口加油站附近。宋谷宇慌忙去接父親,見父親神色恍惚、行為異常,趕緊帶他去醫院,得知父親患上了阿爾茨海默病。
經過這件事,宋谷宇再次搬到父親家和他一起住。每天早上4、5點鐘,父親就嚷嚷要出去。宋谷宇只好陪著早起遛彎、買菜。中午為了讓父親吃上熱騰騰的飯菜,他忙完手頭上工作,就急忙往家趕。
為什么不請個保姆?宋谷宇坦言,以前也找過,父親一直認為自己沒病,不想家里有陌生人。
在陪護父親的過程中,他想盡了各種辦法,給父親戴智能手環,以防走失;在家里裝攝像頭,時刻了解父親動態;跟周圍的鄰居都說明父親的病情,請他們提醒父親回家;把自己的手機號碼寫在父親的衣服上,萬一走丟了好喊他來領。
記憶好像在跟阿爾茨海默病人捉迷藏,越急越想不起。宋谷宇的辦法是,永遠順著他的話說。父親會記不住自己做過的事,他一上午能打10個電話反復確認宋谷宇中午回不回家,宋谷宇就耐心回答了10遍:“回家”;父親會把家里的照片等東西往外扔,宋谷宇就默默地把扔出去的東西撿回來;父親會把雞蛋放進冷凍室,宋谷宇再悄悄放回冷藏室……
宋谷宇明白,阿爾茨海默病人是醫治不好的,陪伴父親的時間越來越少,他能做的只有盡自己最大能力延緩父親的病情,不能讓父親就這么健忘下去。他會不斷地和父親說話,哪怕父親沉默不語,不接話。他會給父親訂閱年輕時愛看的《參考消息》,并一字一句讀給父親聽;他會買智能音箱,給父親解悶兒……在他的悉心照顧下,父親的病情一直控制得很好。
言傳身教,弘揚好家風
自從宋谷宇照顧父母后,陪伴妻子和孩子的時間大大減少,這讓他感到愧疚。“多虧妻子理解我的選擇。”
這些年,宋谷宇做的點點滴滴妻子都看在眼里。夫妻二人各司其職,丈夫專注照顧父母,她則盡心照顧今年正值中考的兒子。她理解公公久病纏身的痛苦,也理解丈夫長久照料的不易。從未抱怨,盡心盡力減少丈夫的思想負擔。并囑咐他:“別擔心,家里有我呢,你安心照顧好咱爸,安心工作”。
身教勝于言傳。在宋谷宇的感染和影響下,兒子一放假就會來爺爺家,幫助父親照顧爺爺。家庭成員互相體諒、尊老愛幼、寬容謙讓、和睦相處,形成了孝老愛親的良好家風。
(審核:尹良功 責編:尹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