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凌晨4點,楊柳礦的1033井下智能化工作面,采煤機司機王合理的操控臺上,一組跳動的數據取代了往日的手動搖桿。屏幕上,煤層厚度、傾角、瓦斯濃度等參數實時更新,采煤機滾筒根據算法指令自動調整高度。“干了二十年采煤,現在跟著數據‘導航’走!”王合理的感慨,道出了該礦從“經驗挖煤”邁向“數據挖煤”的深刻變革。
數字孿生:打造礦山“透明軀體”
走進楊柳礦調度指揮中心,占據整面墻的LED巨屏上,數字孿生平臺正以毫米級精度還原井下世界:1033工作面采煤機的截割軌跡、1.3公里皮帶運輸線的煤流速度、采煤工作面、掘進工作面等巷道的瓦斯濃度……每一組數據都在虛擬鏡像中實時跳動。
“這座‘透明礦山’日均處理15萬條結構化數據。”礦智能化辦公室主任張輝介紹。數字孿生平臺深度融合地質勘探、設備運行、環境監測等9大系統,構建了覆蓋“地質-工程-裝備”的全要素三維模型。
在該礦地面應急、調度指揮中心,調度員通過1033工作面數字孿生系統實時展示的“三維”虛擬模型,動態了解并實時監控綜采工作面液壓支架狀態、采煤機等設備運行狀態與生產進度,可及時發現設備運行異常并采取措施。同時,數字孿生技術能夠對綜采工作面的地質條件進行精確建模和分析,方便了解煤炭資源的分布情況,便于優化開采方案。
AI視頻系統:織就安全防控“天網”
在楊柳礦副井口,AI智能安檢閘機正對入井人員進行“全身掃描”:未佩戴自救裝置、攜帶違禁品、勞保用品穿戴不規范等11類違規行為,可在0.3秒內觸發聲光報警。深入井下,494臺智能攝像機構成的AI視頻網絡,如同24小時在崗的“電子安監員”,牢牢守護著礦井安全。
“過去查‘三違’靠人盯防,現在AI算法能識別23類風險場景。”AI井下輔助監察系統可實時追蹤下井人員行動軌跡,一旦發現闖入危險區域,系統將在1秒內推送撤離指令。這套系統價值在2024年3月得到驗證——AI視頻系統通過分析皮帶抖動頻率異常,提前18分鐘預警驅動滾筒過熱風險,避免了一場可能引發火災的重大事故。
智能采控:重塑礦山“神經”“骨骼”
在楊柳礦井下,WIFI信號已覆蓋所有采掘面與主要巷道。依托防爆基站構建的WIFI專網,巡檢機器人高清視頻、智能傳感器監測信息,均可實現30毫秒級傳輸,較傳統工業環網效率提升20倍。
通過液壓支架跟機移架,采煤機記憶截割,實現常態化智能生產,利用移動APP可以隨時查看工作面各項工況數據。“‘鄰架操作’‘間隔操作’移架法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粉塵干擾,還提高了大傾角工作面移架安全性和拉架效率。”礦綜采一區副區長朱榮山介紹。
礦長劉彤表示:“時代浪潮奔涌向前,以數據為核心,連接萬物、對話萬物、智驅萬物的智能時代正在加速來臨。未來三年,我們將重點攻關井下無人駕駛、智能瓦斯抽采等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投入更多資金和精力,讓數據真正成為礦井高質量發展的‘新礦工’。”
(審核:郗桂昌 責編:尹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