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娟(右)和李璐在班后交接工作
臨渙選煤廠機電班組女叉車司機愛學肯干的“花木蘭”
鏟箱子、移架子、挪板子、騰位子,操縱桿前推后推,升降桿上拉下拉,從倉庫到車間,從車間再到廠房生產線……提起叉車司機,人們想到的是男人們的身影,但在安徽淮北礦業臨渙選煤廠機電班組,操縱著笨重叉車的司機是女同志。她們被工友們親切地稱為臨選“花木蘭”。
創新體現在解決難題中
“朱師傅,我們叉車陷到西區設備庫旁邊剛墊的土路上去了,你給幫個忙看怎么把車拉出來。”西區工程處施工隊叉車司機著急地說。
“先別著急!咱們去現場看看。”東區機電車間叉車司機朱鵑回答。
工程處七八位施工男職工包圍了被陷叉車。他們看到朱鵑開著叉車過來后,七嘴八舌地出起點子來:有人說開臺叉車進去,用貨叉把被陷的叉車抬起來;有人說叉車倒著開進去,用鋼絲繩拴著把它拖拽出來……
憑經驗,朱鵑心里有了主意。
“你們都不要吵了,聽我說,我的叉車是8.5噸的,比你們的叉車還要重。如果這樣開進去,不但拉不出被陷叉車,而且我的叉車也會陷進去,絕對不能這樣做。現在,你們去找條長的鋼絲繩,一根不夠找兩根,把兩個車連起來,讓你們的司機坐到車上去,我給你們手勢,咱們一起開車加油門……”
他們聽后,積極配合著朱鵑,把叉車安全地拉了出來。工程處施工隊的職工們對朱鵑豎起了大拇指。
“誰說叉車司機工作不適合女性,我認為只要肯學習、肯吃苦,工作不分性別!”利落的短發,齊整的工裝,認真的眼神,不服輸的勁頭,這就是自稱“美麗的女漢子”的叉車司機朱鵑。
嫻熟技術助力智能化建設
近年來,臨渙選煤廠加快了智能化建設步伐。作為叉車司機,她們必須緊跟工作節奏,保障加工、改造的設備能被及時運送到施工現場。
為此,她們不知每天要往施工現場運送多少設備,不知開著叉車來來回回跑了多少趟,加班加點是她們的家常便飯。
一天開車8個小時下來,叉車司機李璐常累得腰酸背疼,下車后老半天直不起身。到了晚上休息時,李璐才發現自己的左腿已經疼得抬不起來,第二天走路膝蓋都痛,但她依然咬緊牙關堅持工作。熟悉她的職工說:“這丫頭吃苦耐勞,不服輸,我們打心眼里佩服!”
開叉車是個技術活,要求開車人不僅要眼明手快,而且心還得細,有超強的車感和嫻熟的駕駛技術。有時,鋼板太大,叉車需要一點一點側著進、倒著進,這就要求她們不光要膽大心細,還要掌握好剎車和踩油門的力度。
“開叉車不是把車開走就叫會開。畢竟叉車的功能是叉貨,裝卸貨物。”為了盡快掌握叉車操作技術,李璐下了番苦功。
“沒有捷徑,就要反復練習嘛,用心學,用眼看。”經過一段時間的勤學苦練,笨重的叉車在李璐的手中靈活得像個智能機器人,指哪兒打哪兒。
臨渙選煤廠的這兩位“花木蘭”用實際行動證明了只要用心用情、肯干愛干,就沒有干不好的工作。(石啟元)
來源:《中國煤炭報》 2020年3月7日 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