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閃目前就職于中煤礦建總醫院,從事臨床護理工作。2月4日前往武漢抗疫一線
2020年2月4日早上,在中煤礦建總醫院當護士的李閃剛到單位,得知要組織醫療隊支援武漢的消息后,立即請纓。上級批準后,她馬上從安徽省宿州市出發到達合肥,集結后又火速趕往武漢,成為安徽省第二批援鄂醫療隊的一員。
向著“危險”出發
“你一個剛參加工作不久的小女孩,在疫情肆虐的關鍵時刻,主動請纓前往一線,不害怕嗎?”筆者問。
“國家有難,我是醫務人員,此時不上戰場,會是我一生的遺憾,奉獻自己就是對人生最好的獎賞。”李閃說。
李閃支援的是武漢東西湖方艙醫院。2月7日,是李閃正式接觸病人的第一天,盡管早就有思想準備,但當天心情還是有點緊張。在進入隔離病房前,要做好全面的防護準備工作。早晨八點鐘接班,她提前一小時就到了方艙醫院,生怕中間出現什么問題。
按照操作流程,李閃在老師的指導下開始逐項進行防護用品穿戴:戴好口罩進行密閉實驗,這是防護工作中重要的一環,防護帽要把頭發、耳朵全部包住,護目鏡先進行防霧處理,佩戴時系帶松緊要自己調節,穿防護服前,需仔細檢查有無破損、炸線、漏孔等問題,再穿好腳套、戴好面屏……一共有十幾個操作步驟,每一個步驟都要嚴謹細致,保證防護到位。這是來到武漢后,她必須要掌握的“技能”。
進入病區,還沒來得及熟悉環境,病人的早餐就送來了,在這個特殊的醫院里,醫護人員還要擔負起“服務員”的任務。
李閃拎起早餐從病區東邊走到病區西邊,密不透風的防護服和不合腳的膠靴,讓她步伐沉重、呼吸困難。
輸液、發藥、健康宣教、巡視病房……一切緊張有序。汗水浸濕了衣服,只有靠大口喘氣才能維持正常呼吸,有時候,在防護服里,人感覺要窒息了,前所未有的恐懼常常襲擊她。她告訴自己:鎮靜,挺住!
病區內有一位30多歲的小伙子,情緒十分低落。李閃為他輸液時,他目光呆滯,絕望地問道:“我還有救嗎?”李閃勸他:“這個病雖然傳染性強、發病率高,但是病亡率低,相信科學,保持良好的心態,積極配合治療,是可以治愈的。”小伙子聽了她的話,才放下心來。
在忽冷忽熱中奮戰
為了減少其他人員與病人接觸,有效阻斷傳染源,病區內不允許陪護人員和保潔人員滯留,打水、送餐,甚至清理垃圾的任務都由護士來承擔。
厚重的防護服易壓傷耳朵、鼻梁、前額,長時間不能進水、進食。醫護人員最難受的是憋悶缺氧,喘不上氣來,每天甚至需要使用成人紙尿褲。“這種經歷,恐怕一生也很難遇上幾次。”李閃說。跑前跑后時,汗流浹背,而稍微空閑一點,又因為汗液蒸發而全身發冷。
為了防止自己感冒,李閃在醫護老師的帶領下,跳健身操、打太極拳,保持好的身體狀態,堅持奮斗。
進入隔離病區的第二天,李閃在巡視病房時,看見一位女患者想下床上廁所,可這位患者的病歷上寫著不允許走動,她不想麻煩護士,執意要自己下床。
李閃再三勸說后,主動協助這位女患者在床上“方便”,還幫其倒了便盆。這位女患者感動地說:“我是不幸的,又是幸運的,在這里得到的是勝似親人般的愛和照顧。”
“看到自己穿著防護服拍下的照片,感覺自己很丑,但又很‘美’,心里非常高興和欣慰。”李閃說。
李閃告訴父母:“從小在你們的照顧下無憂無慮地成長,現在我已經長大了,有能力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在武漢方艙醫院、在任何地方,我絕不辜負你們對我的期望,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感謝你們支持我來武漢,給我了力量!”
工作在生產一線
李閃的父親李超,是淮北礦業集團楊柳煤業掘進一區二隊職工。
在疫情防控、復工復產、保電煤供應中,李超奮戰在生產第一線。李超在煤礦掘進崗位上已經工作了23年。
“李師傅干掘進是一把‘好手’,工作認真負責,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安全高效,工作交給他我們很放心。”掘進一區黨支部書記周大廷夸贊道。
李超所在的區目前正在施工的是淮北礦業集團掘進重點工程——楊柳煤業1031風巷,巷道長1278米,斷面18米,計劃6月30日貫通。該區克服巷道坡度大、淋水大、距離遠、后運系統復雜等困難,平均日進尺11米,截至3月10日,累計進尺978米。
在對女兒的教育上,李超說自己性格內向,很少給女兒太多的人生指點,多半是孩子的母親教育她。
李超說:“每每看到女兒從戰疫一線發來的照片,我一邊心疼她、擔心她,一邊又為她能為國家做貢獻而感到自豪。”(祝大明)
來源:《中國煤炭報》 2020年3月19日 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