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北礦業袁店一礦采煤一區機修班職工譚子軒
年過半百,非要去綜采一線
在煤礦眾多生產崗位中,綜采一線可能被很多人“嫌棄”。以前人們說的“煤黑子”,大多就指綜采一線的職工,工作條件最苦,活計最累。沒有過下井經歷,沒有對煤礦詳細了解過的人,總認為最苦最累莫過于采煤工人了。
而安徽淮北礦業集團袁店一礦職工譚子軒,年過半百偏偏放著好好的輔助崗位不干,非要往生產一線去。他是怎么想的呢?
去往一線的“坎坷之路”
譚子軒原來是袁店一礦保運區運轉隊職工。初見譚子軒,他給筆者的第一印象是憨厚老實,不到一米七的個頭,和陌生人談話還有點緊張,一杯茶喝完總共說了不到50個字。一直談到當初他家人對他到生產一線的態度時,他才終于打開了話匣子。
“他們不同意我到采煤一線。”譚子軒說,“用老婆子的話講,‘都50歲的人了還折騰個啥,那活你干不來’。”
2018年,譚子軒剛好50歲,按說大多數職工到了這個年紀都想干些輕松的活,安安穩穩干好最后幾年工作,舒舒服服退休。誰還會想著往更苦、更累的地方去呢?
原來,早在幾年前,譚子軒就有去往生產一線的想法,可被妻子和孩子極力制止了。此次舊事重提,譚子軒可謂做足了準備。
他將礦綜采智能化工作面開采和一站式物料運輸等先進工藝簡要講給妻子孩子聽,詳細介紹了隨著科技發展,礦井機械化、智能化發展的成果,告訴她們礦井采煤工藝早已不像人鏟肩抗的“舊時代”那樣了。妻子和孩子聽了他的介紹后猶猶豫豫地同意了,可在找領導簽字時卻又遇了“麻煩”。
單位領導聽了他的請求后極力勸阻,覺得以他的年齡再去采煤一線,不僅起不到好的作用,反而因為年齡原因容易成為隱患人員。時任該礦機電副總工程師趙長旭主動找到譚子軒談話,可譚子軒說什么都要去采煤一線,堅持自己的想法。
譚子軒說:“我在煤礦干了30年了,從炮采炮掘到綜采綜掘,再到智能化開采,從人抬肩抗到電車頭、單軌吊物料運輸,從紗布口罩到現在的3M防塵口罩,煤礦的變化真是太快了。你父親也是礦上的吧?你們還年輕,體會不到我對煤礦的感情。前段時間礦領導下基層宣講時說,現在的煤礦少有人來了,年輕人不愿意在沒有天日的井下工作,說是工作條件差,目前采煤一線職工年齡偏大,人力資源緊張,尤其是機電檢修人員。那時我就想重回一線干個幾年,看看我們現在的工作環境比以前怎么樣,看看咱們老工人是不是還有當年的勁頭。”
一線翻天覆地的大變化
最終,領導同意了譚子軒的請求,同意他先去采煤一區機修班試試。沒想到他這一試就是2年,譚子軒在綜采一線干得熱情高漲。
初到采煤一區的譚子軒負責皮帶檢修工作,與他在保運區的工作大抵相仿,這讓他快速適應了新崗位。
“變化真的太大了。”談及采煤工藝和設備變化時譚子軒說,“以前工作面粉塵彌漫啥也看不見,我們都是貓著腰深一腳淺一腳踩在煤泥坑里挖煤。遇到條件不好的時候,整個人都得蹲著才能通過工作面。哪像現在,有各種先進的機械設備。尤其是電液控設備和智能化開采工藝,人都不用到工作面就能采煤了,這哪像在井下,開了燈就像在工廠里啊。”
親身感受到新工藝新設備帶來的好處后,譚子軒更堅定了留在綜采一線的決心。
今年疫情防控期間,譚子軒全勤備戰,開年至今,他只休過3個班。在防疫工作最吃勁的時候,譚子軒與工友戰斗在生產第一線,圓滿完成了生產任務。
空閑的時候,譚子軒總愛到工作面看看,看著割煤機“轟隆隆”運行,看著煤炭從煤壁上“嘩啦啦”掉落,看著液壓支架無聲矗立,他說:“心中的感受難以言表。我今年52歲了,再干幾年我就退休了,但是我相信,煤礦一定會越來越好。”(梁蒙)
來源:《中國煤炭報》2020年4月14日 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