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是“先天不足”,越要克難創新
——淮北礦業集團“十三五”科技創新結碩果
日前,安徽省煤炭智能開采工程研究中心獲準成立,全煤系統領先的全智能機器人制樣系統投用,礦區皮帶最寬、運量最大、人員最少的信湖礦智能化生產系統試運行……在“十三五”即將收官之際,安徽淮北礦業集團科技創新碩果累累。
“十三五”以來,面對各種困難和挑戰,淮北礦業集團堅持問題導向,創新驅動,書寫了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技術創新全面開花
面對地質條件復雜、開采技術難度大等“先天不足”,“十三五”期間,淮北礦業集團堅持“越是地質條件復雜,越要發展‘四化’”的方針,推進采掘工藝科技創新。
2018年,楊柳煤業和朔石礦業2個智能化綜采工作面建成投產,標志著淮北礦區煤炭開采進入智能化時代。
“智能化開采從無到有,僅用了不到半年的時間。”楊柳煤業總工程師吳瀚說,“通過智能化開采,10人左右就能通過控制系統將工作面‘打理’得井井有條。”
“十三五”以來,淮北礦業集團建成17個智能化采煤工作面,2個智能化掘進工作面,16條巷道修復機械化作業線,“降鉆錨注平”支護工藝得到應用,“323”技術實現重大突破。
淮北礦業集團重大災害治理技術實現新跨越,瓦斯采動井地面抽采技術成功推廣,帷幕截流開創了頂板“五含”水害治理先河;綠色開采技術應用取得新進展,采煤沉陷區治理關鍵技術在“兩淮”礦區推廣應用,治理面積超過3600公頃。
2019年11月,淮北礦業集團與設備廠家聯合研發的全國首臺大傾角礦用盾構機“淮盾1號”在袁店二礦投入使用,實現了巖巷盾構施工的歷史性突破。
同時,淮北礦業集團與高校、科研院所聯合研制開發的抗壓水膠炸藥、抗凍水膠炸藥和數碼電子雷管,填補了安徽省空白,目前省內外市場銷售勢頭良好。
“十三五”期間,淮北礦業集團先后獲得煤炭行業、安徽省科學技術獎31項,主持、參與制定國家標準5項、行業標準5項,獲發明專利授權56項,累計建成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1家。
修好信息化“高速路”
“10月20日拍賣的臨渙焦化180噸重苯、900噸純苯成交價分別為2455元/噸和3445元/噸,分別溢價105元/噸和145元/噸。”這是筆者日前從上海金意東方煤炭電子交易平臺看到的競價信息。
2016年以來,淮北礦業集團借助東方煤炭電子交易平臺,對煤炭主副產品全部實行網絡銷售。自平臺建成運行以來,淮北礦業集團共組織地銷煤主副產品網絡銷售3300多場次,累計成交3900多萬噸,溢價金額1億多元。
2018年9月,淮北礦業集團與浪潮集團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開啟了信息化建設的新篇章。
2020年1月1日,淮北礦業集團以生產管理、人力資源、運營管控、財務共享四大平臺為主的大數據中心揭牌成立。目前,該中心已具備數據深度挖掘等多項功能。
作為淮北礦業集團唯一在建的礦井,信湖礦已建成的主副井提升、地面和井下皮帶運輸等系統,全部實現了遠程集控、無人值守。
10月23日,在朱仙莊礦煤炭智能制樣樓內,全智能機器人有序地制取煤炭樣品。該系統以機器人、智能控制和信息化為載體,實現了自感知、自判斷、自適應、自執行的完全智能制樣。
“十三五”期間,淮北礦業集團已建成運行管控一體化信息系統集成平臺,安全、生產、經營、黨建等19大類41個系統上線運行。三級、四級市場化系統在淮北礦區推廣應用,實現職工薪資班清班結。教育培訓系統上傳網絡課程累計達2000余個,平均每月網絡培訓登錄量達16萬人次。(鄭洪光)
來源:《中國煤炭報》 2020年11月7日 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