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新”而行 向“綠”轉變
淮北礦業集團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

沉陷區生態修復綜合治理工程淮北綠金中央公園。

碳鑫科技公司甲醇綜合利用項目乙醇加氫裝置。

青東塌陷區28兆瓦水面光伏發電項目建設現場。
初夏時節,是一年中最繁忙的季節,位于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區的淮北聚能發電公司2×660兆瓦超超臨界機組工程項目現場,塔吊林立、車來車往,一派火熱繁忙的作業場景。該項目總投資50余億元,計劃2025年底前建成運營。
“該機組煙氣污染物排放濃度達到超凈排放標準,建成運行后每年發電量達59.4億千瓦時,為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維持能源安全穩定供應提供保障。”淮北礦業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
近年來,淮北礦業集團錨定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目標,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加快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執“綠”為筆,繪就了一幅生態文明建設的嶄新畫卷。
新能源賽道“風光”無限
“3、2、1,放!”在孫疃塌陷區32兆瓦水面光伏發電項目現場,作業人員多人一組,喊著響亮的口號,將一塊塊光伏板安裝在水面上。
作為新能源產業的主體單位,電力分公司制定光伏項目建設激勵考核辦法,成立光伏項目工作專班,明確目標、壓實責任。電力分公司光伏發電項目負責人陳益軍表示,目前,袁店一井煤礦塌陷區90兆瓦集中式光伏項目已于3月18日實現全容量并網發電,孫疃32兆瓦、青東28兆瓦集中式光伏項目當前正處在緊鑼密鼓建設階段,計劃6月底實現并網發電。
據了解,袁一塌陷區90兆瓦水面光伏項目投產后,年發電量約9311萬千瓦時,年可節約標準煤約2.8萬噸,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7.58萬噸。孫疃塌陷區32兆瓦、青東塌陷區28兆瓦水面光伏項目,建成后年發電量分別為4456萬千瓦時、3119萬千瓦時,年節約標準煤分別為1.34萬噸、0.94萬噸,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分別為3.69萬噸、2.58萬噸。
電力分公司還充分利用礦區屋頂、地面及停車場等閑置資源,在許疃礦、神源煤化工、渦北礦等13家單位實施分布式光伏項目建設。目前14個光伏電站已順利實現并網發電,年發電量約5000萬千瓦時。
以產業“含綠量”提升發展“含金量”。電力分公司堅定不移踐行“雙碳”目標,利用礦區現有資源,大力發展光伏、風電、儲能等新能源項目,加快光伏、風力發電項目建設,積極打造風光多能互補和源網荷儲一體化項目,奏響生態主旋“綠”,注入發展“新動能”。
綠色化工“氫裝”上陣
做大化工產業是淮北礦業集團堅持“依托煤炭、延伸煤炭、超越煤炭”發展戰略,聚焦高質量轉型發展的重大決策。
為積極延伸焦爐煤氣產業鏈、開拓焦爐煤氣應用新領域,臨渙焦化公司利用富余甲醇裝置馳放氣制氫,年產氫氣8000萬立方米,純度達99.999%,在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的9種制氫方式中成本最低。
馳放氣制氫不僅對煤氣“吃干榨凈”,提高了資源利用率,還大幅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對于推進綠色焦化、低碳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臨渙焦化公司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方向,其余在建項目,如甲醇下游產業“碳酸二甲酯”和“碳酸酯”,在新能源汽車、儲能、電子信息等產業,應用領域廣泛、前景極為廣闊,亦是公司發展新產業、進軍新能源領域的重要突破口。
乙醇作為重要的基礎化學品,被廣泛應用于工業、醫療及日常生活中,長期以來主要通過糧食發酵制取。2月28日,全球單套規模最大的煤制乙醇聯合裝置——碳鑫科技公司60萬噸無水乙醇生產裝置全流程一次開車成功,以甲醇為原料產出高附加值的無水乙醇,非糧乙醇的大規模生產對于保障中國糧食安全、能源安全和化工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均具有重要意義。
產煤“見美”美美與共
走進雷鳴科化所里礦,放眼望去,大片綠地像鋪展開來的地毯,成行的綠樹像站立的哨兵,各種顏色的花兒迎風綻放,儼然是一座美不勝收的“花園”。
“所里礦對邊坡進行生態治理,打造一坡一景美麗景觀。現場自動霧簾抑塵系統一鍵啟停,主要功能區域環境在線監測,成為安徽省首批綠色礦山。”該礦礦長劉洪新說。
產煤不見煤,是礦不像礦。曾經,楊柳礦的矸石山矸石堆積量高達百萬噸,不僅占用了大量土地,還造成了嚴重的揚塵污染。如今,昔日的矸石山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片與藍天相接的矸石儲運大棚,成為礦區新的風景線。
“原來煤礦后場區矸石、揚塵,人走在上面深一腳、淺一腳,沒個落腳的地。現在曲徑通幽、鳥語花香,一步一景,美不勝收。”談及礦區的蛻變,工齡32年、曾負責環保工作的老員工陳峰臉上洋溢著滿滿的自豪。
淮北礦業集團積極實施產業綠色化,大力推進綠色礦山建設,楊柳礦、孫疃礦等9對礦井入選國家級綠色礦山,臨渙選煤廠、雷鳴科化公司兩家企業入選國家級綠色工廠,淮北選煤廠、渦北選煤廠、碳鑫科技公司獲評淮北市綠色工廠。
興于煤,不困于煤。為加快企業綠色低碳轉型步伐,淮北礦業集團積極減少煤炭消費。近年來,陸續關閉袁莊、楊莊等礦井6對,退出產能834萬噸。關閉蘆嶺等3座煤矸石電廠,減少煤炭消費量近40萬噸。
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淮北礦業集團高標準、高質量推動采煤沉陷區生態修復綜合治理,積極配合淮北市實施南湖、綠金湖、朔西湖等綜合治理項目。其中,朔西湖已由原朔里煤礦塌陷區變身為步步是景的濕地公園,綠金湖已成為當前全國地級市中面積最大的人工內湖,為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提供了可借鑒、可推廣的經驗。(王 盟 李 亮)
來源:《中國環境報》2024年6月19日 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