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產能”涉及面廣、時間安排緊、任務舉措重,亟待謀劃出臺更為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更加科學、更加精準地推進“去產能”。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郭丁源
日前,全國人大代表、淮北礦業集團董事長王明勝在接受中國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表示,2017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煤炭“去產能”的任務更艱巨、問題更復雜,“陣痛”也將會異常明顯。而且“去產能”涉及面廣、時間安排緊、任務舉措重,亟待謀劃出臺更為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更加科學、更加精準地推進“去產能”。
他還進一步剖析了目前推進煤炭“去產能”過程中,5個亟待解決的矛盾和問題,并給出了相關建議。
問題一:“去產能”礦井資產損失
化解煤炭過剩產能,將使一批國有煤礦關閉退出。而鑒于煤礦生產的特殊性,大部分資產投入到了井下巷道,一旦關閉退出,巷道將報廢且基本無法回收,這些資產很難通過市場化手段處置。根據現行會計準則等規定,這些資產如不處置,未來仍要計提折舊及減值準備,將會持續加重集團母公司的成本負擔。
對此,王明勝建議,應研究出臺相關配套政策,對“去產能”礦井的資產損失予以核銷,如按照“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資金”的一定比例,由中央和省兩級財政設立專項資金,分年度撥補完成“去產能”任務的煤炭企業,用于承擔煤炭企業處置資產損失而增加的財務負擔,幫助企業改善財務狀況,提高融資發展能力。
問題二:“去產能”礦井債務處置
王明勝認為,“去產能”關閉退出的國有煤礦,可以比照執行原國有煤礦政策性關閉破產的有關政策,對可以明確貸款主體的銀行貸款,視為呆壞賬予以核銷;對不能直接明確的貸款主體、由集團母公司“統借統還”的煤炭債務,按退出產能占全公司總產能的比例,由中央和省級財政統一進行債務核銷,以降低集團母公司的資產負債率,幫助煤炭企業脫困發展。
問題三:“去產能”礦井職工安置
據中煤協會調查,因資源枯竭面臨退出關閉的原國有重點煤礦約有130處,涉及職工約35萬人。
對此,王明勝提議,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完善社保體系和就業扶持政策體系,研究出臺鼓勵職工促進就業、鼓勵創業的相關政策,加大財政資金、技能培訓、金融信貸等支持力度。同時,還應充分考慮礦井小、用人多、負擔重等中東部地區老國有煤炭企業的實際情況,擴大化解過剩產能專項獎補資金安置人員使用范圍。
問題四:關于產能減量置換
2016年3月,國土資源部依據國發〔2016〕7號文“在建煤礦項目應按一定比例與淘汰落后產能和化解過剩產能掛鉤”之規定,要求承擔20%的化解過剩產能任務,才能重新提出采礦權登記申請。
王明勝認為,產能減量置換是加快實施煤炭產能嚴控總量、優化結構的重要舉措,有利于促進煤炭行業平穩健康發展。不過,也需要統籌考慮、因地制宜,進一步修訂完善相關政策。
舉例來說,可考慮調整政策規定,對國發〔2016〕7號文印發前已核準的在建煤礦項目,特別是已經投入巨資建設、工程進度超過50%的在建煤礦項目,建議不承擔化解過剩產能的任務,否則可能造成前期大量投入浪費和設施能力閑置。
問題五:煤炭先進產能評價標準
王明勝告訴中國經濟導報記者,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的《煤炭先進產能評價依據(暫行)》中提出的標準,絕大多數還是科學合理的,但也有些標準過于“一刀切”,沒有充分考慮華東、華南、東北等地區煤炭企業的地質條件和資源稟賦特點,比如在機械化程度方面的標準,井工煤礦綜合單產不低于20萬噸/(個·月),造成這些省份的大型煤企鮮有能達到先進產能標準的礦井,這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區域煤炭供應緊張的局面。”
他建議,合理制定先進產能評價標準,修訂完善煤炭先進產能評價標準,應充分體現地區差異、煤種差異等特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