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煤炭報》(6月14日1版)
●陳磊

5年前,安徽淮北礦業集團只有8個科技創新平臺。現在,已擁有1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3個子公司省級企業技術分中心、3個合作共建國家級重點實驗室(中心)、5個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以及1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個工程技術研究院(含6個專業研究所),與高校合作建設現場工業性試驗基地30余個。
5年前,該集團職工總數在12萬人以上。5年后,綜采機械化程度達98%,綜掘機械化程度達88.9%,職工不足6萬人,人均原煤工效提升了近40%。5年前,該集團只擁有發明專利10多項;5年后,變成188項……
一連串數字的背后,不僅是淮北礦業集團科技創新量的改變,更是質的飛躍。科技創新,已成為推動企業發展從“速度時代”向“質量時代”邁進的新引擎。
激發基層人員創新積極性
“防竄網罩住叉車兩頭,既可避免鐵絲捆扎的浪費,消除了麻繩捆扎的危險,裝車時還省時省力。”5月下旬,在淮北礦業集團防竄網專題現場會,祁南礦基層技術人員發明的防竄網得到26家單位觀摩人員的一致好評。
圍繞基層“五小”創新成果,召開現場推廣會,這在淮北礦業集團已不是頭一回了。
前不久,在朱仙莊礦召開的“一通三防”綜合現場會,同樣由一線技術人員摸索出的“大口徑定向鉆孔綜合治災技術”,讓前來觀摩的同行們感受到了科技創新的力量。該技術在負壓風排和高壓水射流的配合下,全塵降塵率達到88.6%,呼吸降塵率達到97.2%。
為了讓職工身邊的技改“盆景”,變身成礦區科技創新的“風景”,該集團每年都開展“五小”成果評選,召開成果發布會進行宣傳推廣。5年來,淮北礦業集團“五小”實用技術成果發布會已舉辦了5屆,成果征集數以年均20%速度遞增。112項優秀“五小”成果在23家單位推廣應用,創造效益7000余萬元。
目前,該集團正在著手修訂《科技創新管理辦法》和《5年科技發展規劃》,進一步完善激勵機制,讓參與科技創新的人員既有面子又拿票子,從而調動一線技術和技能人員從“要我做”向“我要做”轉變。
讓創新成為企業效益源
“對企業來說,科學技術不僅是第一生產力,還是效益源。”淮北礦業集團副總工程師倪建明感慨地說。
隨著技術進步,該集團把很多過去認為不可能的事情變成了可能。
今年2月,淮北礦業集團與遼寧一家公司共同研發的高地應力“三軟”煤層“綜采擴安一體化”工藝技術,在童亭礦應用。“原計劃46天的工作量,30人僅用了30天就安裝完成。這在5年前想也不敢想。”童亭礦采煤副總工程師、綜采二區區長周宏平告訴筆者。該技術的成功實施,也標志著淮北礦業集團成為“綜采擴安一體化”工藝技術的誕生地。
近年來,淮北礦業集團列入國家、省市有關部門的科技攻關課題共50余項,累計利用政府科技專項資金1.28億元,享受科技減免稅1億多元。同時,該集團不斷加大科研投入,去年超過6.4億元,今年將超過8億元。
憑借科技創新優勢,該集團自去年8月起實現整體盈利,提前1年實現扭虧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