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煤炭報》(11月17日5版頭條)

●張艷
近日,一個偶然采訪的機會讓筆者踏上淮北礦區鐵路的內燃機車,近距離地了解他——淮北礦業鐵運處烈山機輛段運轉車間的指導司機袁杰。今年49歲的袁杰,是一位資深的火車司機。
在機輛段提起袁杰,人們就會聯想到他的父親,父子倆,兩代人,把青春年華獻給了共同的事業,見證了礦區鐵路的發展歷程。
父親在艱苦環境中奮斗
1972年,為了響應國家號召,袁杰的父親袁會海主動放棄了在國鐵工作的“鐵飯碗”,自愿報名支援淮北礦區建設。憑著過硬的專業技能,袁會海光榮地成為礦區第一代蒸汽機車司機。
駕駛蒸汽機車看似愜意,實則艱辛。上世紀70年代的蒸汽機車動力小,司機勞動強度大,工作時間長,作業環境差。在空間狹小的駕駛室里,火車司機坐下后,其他乘員行走和挪動身體都很困難。機車在行駛的過程中,司機的視線受到限制,為了瞭望,他們只好將半個身子探出車窗。逆風行車的時候,風從煤斗子里呼呼灌進脖子……一趟車跑下來,除了牙齒是白的,全身都是黑的,就連司機師傅們上班時的工作裝也被人們戲稱為“油包”。
盡管環境艱苦,袁會海仍十分熱愛自己的事業。當然,他沒有振聾發聵的豪言壯語,也沒有驚天動地的英雄壯舉,有的只是樸實的情懷和滿腔的熱忱,有的只是在平凡崗位上十幾年如一日,從沒有發生過任何行車事故。他不僅愛崗敬業,為人還特別熱情,對于新入職的人,他總是將他的所學傾囊相授,發揮好“傳幫帶”作用,為礦區鐵路培養了一批優秀的火車司機。
光陰荏苒,袁會海在火車上一干就是14年,青春在年復一年的勞動中不知不覺流逝。他所工作的鐵路三工區也漸漸壯大起來,逐步升級為鐵路管理段、鐵路運輸處。企業發展壯大了,袁會海的腰身卻不再挺拔,花甲之年,他告別了所鐘愛的上游750號機車,光榮退休。離開崗位那天,袁會海早早地來到上游750號蒸汽機車旁,一遍又一遍地擦拭著、保養著,眼里不時地閃爍著淚花。
兒子懷揣感恩繼續前行
袁杰小時候看著父親駕駛著火車在鐵路線上馳騁,覺著父親很了不起,對父親的職業非常羨慕,并立志長大后也當一名火車司機。1987年,袁杰兒時的夢想成真。他從父親手中接過了接力棒,并登上了父親心愛的上游750號蒸汽機車,成為一名火車司爐工。
司爐工是蒸汽機車上最累的工種。夏天,在接近60攝氏度的高溫環境下工作,煩躁難耐,皮膚上生出的痱子又癢又痛;冬天,為了瞭望,不能關窗,凜冽的寒風呼嘯而入,把人凍得渾身僵直。為了保證機車的充足動力,一個班至少得添4噸煤才能滿足運輸需求,連續12小時下來,人累得像癱了一般。但袁杰為了心中的司機夢,牢記著父親的諄諄教誨——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司機,必須從基礎干起,熟練掌握機車的每一個環節。他堅持著、摸索著、成長著,用每一天的辛苦詮釋著追逐夢想的孜孜以求,一步步成長為副司機、司機,終于開上了夢寐以求的上游750號蒸汽機車。
時光的腳步,永不停息,企業的發展,永不止步。進入21世紀,為滿足淮北礦業跨越式發展的需要,礦區鐵路進入動力設備更新換代的歷史時期。從2003年開始,鐵運處的蒸汽機車逐步被東風系列內燃機車所取代。看著最后一臺上游750號蒸汽機車被淘汰,袁杰心中有些許不舍,因為機車是承載他最初夢想的舞臺。但看見內燃機車,他更多的是欣喜。“內燃機車動力性能、工作環境與蒸汽機車不可同日而語。”他說。
作業過程中,駕駛室內寬敞明亮,車載空調冬暖夏涼。機車信號、機車電臺、機車監控、視頻監控等各種設備一應俱全,牽引動力大大增強,司機工作強度大幅降低,工作效率顯著提升,苦臟累險的時代一去不復返。然而,面對新型的機車,袁杰感到了本領恐慌,他暗下決心,要征服它,駕馭它。他認真把握在南昌鐵道學院進修的機會,勇于實踐,學成歸來。在司機崗位上,他勤于實踐,善于思考,業務技能日臻成熟,并最終成長為指導司機,并在集團舉辦的十大工種技術比武中獲得過司機工種第一名的好成績。袁杰從一名蒸汽機車司爐工開始,幾經磨礪,逐步在礦區鐵路事業中綻放出光彩。
在與袁杰的交談過程中,他嘴里不停地說著“感恩”兩個字。感恩淮北礦業的培養,感恩淮北礦業給自己帶來的有尊嚴的生活。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2016年,面對異常嚴峻的經濟形勢,職工收入大幅下降,一些職工心生埋怨,消極敷衍。袁杰及時站出來安撫工友說:“我們是企業培養出來的,企業效益好的時候,我們得了實惠,現在企業暫時遇到困難,我們能撂挑子嗎?我們要有一顆感恩的心,越是在企業困難時期,越需要與企業同舟共濟,共渡難關。”他每天用積極樂觀的言行帶動著工友、影響著工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