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采煤 老礦新生
■ 本報記者 丁賢飛 本報通訊員 喬時慶 2019年02月14日
“這個工作面位于地下200多米,已經實現了智能化采煤。”2月11日,淮北礦業集團朔石礦業西部井,綜采區副區長劉懷彬告訴記者。走大巷,過機巷,半個多小時后,記者來到Ⅱ415薄煤層智能化綜采工作面,眼前一派燈火通明:113架液壓支架整齊排列,激光測高儀燈光閃爍,實時監測著采高采距。伴隨著采煤機的轟鳴聲,一塊塊烏金沉甸甸地落到鏈板機上……
“工作面運行情況在這里一覽無余,煤機位置、采高、速度等數據一目了然,坐在這里,我們可以對支架、采煤機等進行厘米級控制,對運輸皮帶、乳化液泵站、自動噴霧滅塵裝置等設備實現一鍵啟停、一鍵操作。”工作面外的機巷里,有一個1.5米寬、2米長,類似“地鐵”車廂的集中控制室。操作員朱寶誠端坐在操作臺前,一絲不茍地盯著眼前6臺顯示屏。朱寶誠介紹,工作面安裝了60個高清攝像頭,能夠對支架、采煤機等各類設備進行全方位監控。
“過去一個傳統人工炮采工作面,用工50多人,傳統綜采工作面用工30多人,現今智能化采煤,幾個人就可以玩轉整個工作面,產量和過去比大幅增加。”52歲的劉懷彬已經在礦上干了20多年。在他的記憶里,最早的采煤方式是人工打眼放炮,勞動強度大,安全隱患多。后來礦里引進了國外進口綜采機組,這里成為全國第一批采用綜采機組生產的礦井。經過40多年高強度開采,朔石礦業西部井煤炭儲量幾近枯竭,剩余儲量多為薄煤層和邊角塊段,尤其是平均厚度1.35米的薄煤層,使用傳統工藝幾乎無法開采。Ⅱ415薄煤層智能化綜采工作面應運而生,于2018年6月正式建成投產。
“實行智能化開采以來,我們的勞動強度降低了,工時過去8小時,有時甚至超過10小時,現在是6小時工作制,收入卻提高了。”正在機巷里巡查皮帶系統的機電工馬楠說。
“智能化開采還改善了井下工作環境,采煤效率不斷提升!”朔石礦業西部井綜采區區長化蘇剛高興地向記者介紹,綜采區的黨員干部、生產骨干利用春節假期,與節日留值留守的職工一起,對智能化工作面的智能化控制系統、電液控控制系統、電液控介質處理系統、運輸系統等裝置,加強維護與保養,確保節后復工生產安全高效順暢。也正因如此,“2月11日節后恢復生產第一天,綜采區打破了區隊自己保持的智能化生產紀錄。”
“從人工打眼放炮,到半機械化開采,到綜合機械化采煤,再到復雜條件下薄煤層智能化開采,朔石礦業西部井生產方式的持續改進,見證了淮北礦區乃至煤炭工業轉型升級的堅實步伐。”淮北礦業負責人說,智能化開采為淮北礦區4億噸薄煤層儲量的解放“打開了一扇門”,解放了大量寶貴的不可再生的煤炭資源,老礦煥發青春,新礦更具活力。

(2019年02月14日《安徽日報》一版)